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振兴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振兴要闻
可感可及 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最大受益者
发布日期:2024-03-12 作者: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可感可及”,就是要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群众得实惠,成为最大受益者。

抓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工作既有厚度也有温度,只有把群众“想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才能让群众可感可及。 这些可感可及的事涉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 涉及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包括村级卫生室覆盖率、居民基本养老、提升乡村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机制、健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涉及拓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涉及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包括制定修订村规民约、整治天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为村民婚丧嫁娶提供便利化服务等。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民急难愁盼问题,这其中有体制机制的完善、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产业发展的规划、乡俗民风的涵养。 可感可及指向的就是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是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好政策要取得实效,关键靠落实。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只有立足群众期盼,才能推动可感可及的实事真正落地见效,这需要做到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要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深入调研,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关心期盼的切身利益问题,就是基层干部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掌握的民情民意,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田野乡村用真情实意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这一过程不仅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更可以提高履职本领、增强责任担当; 要因地制宜统筹部署、科学谋划,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特征以及乡风民情,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只有站位全局、胸怀大局,才能准确理解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把基层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要协同推进,抓住重点,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明确目标、思路和方法尤为重要,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才能不断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采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可能将一批批可感可及的实事落到实处。
一批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正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出发点是让广大农民生活越过越好,落脚点是办成一批批农民可感可及的实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为在乡农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等。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近十年来年均增长9%,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和GDP年均增速,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好日子让群众可感可及的体现,也让乡村振兴的“愿景图”变为“实景图”。
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让一件件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落地,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上一条:甘南:春回大地暖 春耕正当时
下一条:甘肃:巩固脱贫成果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