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典型经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振兴动态 >> 典型经验
脱贫攻坚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学员心得体会之三
发布日期:2017-06-22 作者: 来源:

按照州委组织部和办党组的安排,我于4月23日至29日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参加了为期7天的“全州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班学习。期间,听取了有关专家教授的精准扶贫与农村产业化发展、现行产业扶贫政策梳理与深化农村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与产品打造、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等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了郫都区青杠树村、郫县农科村、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温江区等旅游发展、土地综合治理和产权改革示范乡村。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教学、讨论交流三位一体的学习培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同时又深感差距与压力、更倍增了动力与挑战,我感到受益匪浅,也深受启迪。

一、主要收获和体会

此次培训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重点集中,学习考察期间,我紧紧围绕这期培训目标—提升精准扶贫能力这个课题学习思考并与大家探讨交流问题,觉得在思想认识、发展观念转变和政策理论水平等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和体会,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保障。过去自己总认为我州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相比没有比较优势,而且在工作环境方面也差距很大,从而认为赴成都学习借鉴意义不大。但实际通过深入学习考察,亲身感受到了成都城乡各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致力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由此激发了自身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坚定了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面对成都飞速发展感叹不已的同时,也让我清醒认识到扶贫干部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使我增添了后发赶超的勇气,也鞭策和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要敢担当、善担当、真担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苦干,尽己之职尽己之能去带领和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二)树立先进可行的发展理念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思想基础。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们听取了郫都区三道堰青杠村支书记、郫县农科村村长和都江堰市鹤鸣村支部书记以及成都市委党校蒋青教授的经验介绍,结合他们村级的发展理念,我体会到发展理念不仅要创新、求先进,更要立足实际、切实可行。在考察过程中,看到整个村域呈现出环境、文化、经济和谐发展,展现出了一种融于生活、引领生活、创新生活,让百姓更好地生活的新面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民群众收入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导向,积极推进村域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的和谐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这是成都市乡村发展的科学理念。对我州推进贫困农牧村建设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这种立足实际,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的发展理念。既勇于开拓创新,又做到脚踏实地。

(三)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其基本内容就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牧户”为主要形式,实行生产布局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拉长农牧业产业链条,增加农牧业附加产值,创造就业岗位,转移农牧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能把广大分散的农牧户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领导农牧民闯市场,使农牧产品有了更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的降低了农牧民市场风险。三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能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促使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换,不断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此次学习考察所到的成都乡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都有成功经验和做饭,也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如浦江县用十年时间培育发展中新农业猕猴桃产业;郫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温江区幸福村着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些产业都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有力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而我州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上显然已落后于这些地区,全州资源利用普遍较低,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造血”功能不强。以牦牛、藏羊为代表的畜牧业和以青稞、中藏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单调、服务单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农牧民利益联接机制不紧密,经营化水平比较低。对群众收入贡献上,农牧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大幅下降,下降率在20%左右,农牧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还需在“十三五”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

(四)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并举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选择。考察成都农村在进行精准扶贫攻坚同时,因地制宜,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实现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一方面积极调整村级产业结构…助推群众增收,另一方面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依托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引导农民分层次、分类别适度集中居住。在城镇规划范围内和紧邻场镇的区域,适度提高集中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城镇规划区外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涵养地、山区旅游点等,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创新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建设的郫县农科村、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村都各具特色,一个个“小而美”的新农村综合体,按照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的“三体现一方便”要求打造,点亮了农村居民的现代乡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颇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味,给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生活在这样整洁优美、人文氛围积极向上的地方,我想,大部分人的心情大部分时候都会是愉悦的,而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默默地得到了提升。从成都的这一发展经验,使我想到在我州开展“十三五”生态文明小康村时首先也要瞄准贫困村,每年的示范村建设应与贫困村建设紧密结合,同时要围绕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谋划生态村建设项目。这样既可有利于资源的有机整合,也可大大改善和提升贫困群众和贫困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二、几点思考

一周的学习考察,虽时间短,学习不够全面和深入,但让我清醒看到我们自身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此次成都之行最重要的是在获得可复制可借鉴弥足珍贵经验的同时,更坚定了推进我州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坚持把农牧产业开发与旅游开发有效结合作为我州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增收的新手段新路径我州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基本都分布在18个贫困片区当中,且大有潜力可挖,这对于今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依靠旅游发展实现快速增收、最终脱贫摘帽是一个现实路径,因此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势在必行。在贫困村旅游开发中,我认为一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谋划做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工作,做好扶贫开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二要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统一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营销,打造成了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农耕体验、旅游房地产开发为一体旅游景区,最终走向一条发展生态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产业之路。三要鼓励农牧户自主开发“农家乐”、“藏家乐”、 “林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农家乐”内涵,提升层次,丰富内容,促进农牧民增收。四要注重把当地特色产品推出去,让农牧产品变成旅游产品,以旅游开发带动农牧业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丰富旅游开发。如郫县豆瓣酱、辣酱系列产品的开发推销方式就很值得借鉴。

(二)坚持把创新资金投入模式作为破解贫困村资金短缺的重要抓手。成都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上告别了过去“等靠要”的时代,已探索出产权融资、农民自筹、土地流转、财政配套、社会资金等多元投入的渠道和方式,有效破解农村建设资金短板。而我州在贫困村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上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依赖度很高,加之多元投入的机制不活,内生动力和借助外力的结合度不高,造成了财政专项资金作为平台的“粘合效应”不明显。为此,我州的贫困村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资金投入方面也应积极大胆探索并借鉴成都新村资金投入的经验和模式,实现多元投入,提升建设质量:一是在将村集体建设用地“打捆”进行包装,以宅基地和项目抵押向银行融资;二是通过节余土地指标收储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上市交易,实现预期收益;三是发动农牧民自筹资金;四是引进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和景区建设;五是集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坚持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联结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成都的增收致富农户都是参加并依托当地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增收。都江堰市水月社区坚持强化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领导和组织作用,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紧紧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扶贫帮困等群众需求,通过“党员骨干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相继在本社区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协会、民宿旅游协会等7个社会组织。通过协会组织带动,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和致富。而我州农牧村由于受文化素质和观念的影响,贫困群众参加新型经营主体的意识差,加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组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的能力弱,致使我州农牧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增收风险大。对此,我们要积极借鉴成都农村“一核多元、合作共促”的发展经验,创新增收途径,努力提升农牧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组织化程度,紧紧依托各类农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带动,实现多元增收。

(四)坚持把发展和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刚性要求。这次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所考察的几个村几乎都有着充满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集体经济。郫都区青杠树村,近几年来,紧紧抓住市场这个中心,实施超市+基地、公司+基地、农科游相结合的模式发展,每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五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已超过1000万美元。郫县农科村以生产发展为重点,积极探索“村-企-农”三合一,良性互动促发展的模式。通过这种企业、超市、合作社和种植户“三包、三统、三定”的模式,既充分保证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同时又提高了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真正实现了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有效避免了种植户对于市场行情反应上的滞后性,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了与大专院校的对接。一方面邀请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开展新品种改良,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培训,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与大专院校开展科研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的力量帮助企业完成了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这对于我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我州的农牧村集体经济状况:一是没有基础;二是刚刚起步搞试点,三是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面临资金困难,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我州乡村的实际,以农牧业产业化为核心,找到我们的优势特色产业,另一方面,我们要实现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挂钩,形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同步完成市场拓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促进经济效益转化。

(五)坚持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贫困村资产收益扶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承包关系,作出了“长久不变”的决定,成都市根据这一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盘活用活土地政策,并按照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与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实施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农村建设用地集中整理、农村耕地集中流转经营等做法,成功破解了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以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为例,该村在集中居住前,经过统计共有宅基地372亩,经过整理,建村民集中居住区用去130亩,建“虚拟铺面”用去40亩,节余农村建设用地202亩,村集体拿出50余亩,公开拍卖,以每亩220万元卖出,回笼了建设资金,并建起了兴业市场,“钱从土地中来”,解决了资金问题,实现了“就地城镇化”的目标。当前,我州农牧民手中最重要的资本就是土地。促进农牧民增收,必须将土地这个要素资本化而不是固化,使土地承包权像资本一样去流动、去升值。完成土地确权,就是土地资本化的过程。我认为下一步,全州加快推进农牧村产权制度改革,认真抓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牧民将土地向合作社、生产大户流转集中,促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同时要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总体思路,用好扶贫开发用地政策,组织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将贫困村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坡、滩涂等资源资产评估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扶贫资金收益分红脱贫。

上一条:脱贫攻坚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学员心得体会之四
下一条:脱贫攻坚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学员心得体会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