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典型经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振兴动态 >> 典型经验
庄浪县、漳县强力推进产业扶贫
发布日期:2017-09-25 作者: 来源:

庄浪县 全省脱贫攻坚大会之后,精心谋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将培育富民产业作为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尽快脱贫的重要保障,制定规划,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力推进。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及时召开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分析讨论,研究对策措施,谋划部署整改落实,优化完善脱贫思路,提出了“突出一个重点、推动三个转移、处理好四个关系、全力抓好五个提升”的“1345”的脱贫攻坚推进思路(突出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这一重点,推动实现帮扶重点、项目资金、工作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转移“三个转移”,处理好脱贫进度与质量、按标准脱贫和长期稳定脱贫、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和区域脱贫攻坚、贫困村户和非贫困村户“四个关系”,全力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农民稳定增收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管理水平、整体工作水平“五个提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脱贫攻坚的方向。

二是聚焦群众需求,细化工作举措。研究制定“1+6+25”脱贫攻坚系统方案,即全县脱贫攻坚《实施意见》1个总体方案,年度脱贫目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提升规划、人居环境改善规划、脱贫攻坚基本保障规划等6个具体规划,并由行业部门具体细化制定出25个专项子方案。同时,突出产业培育,指导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干部深入村社,紧盯全县1.98万户、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利用一个月时间,逐村逐户开展摸底调研,全面掌握贫困现状和脱贫需求;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深入贫困村,召开现场推进会议,督查指导乡镇开展产业发展摸底和脱贫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调研摸底工作的扎实细致和规划制定的科学合理。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健全服务平台。组建庄浪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庄浪县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3个子公司,18个乡镇成立乡镇分公司,293个行政村建成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合作社879个,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全覆盖。目前,已组建庄浪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3个子公司和18个乡镇分公司,确定了县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监事长和18个乡镇分公司总经理人选,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450个。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入一定规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县财政向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注入5000万元担保基金,由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向甘肃银行贷款5亿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林果产业。县财政筹措4000万元,对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圈舍建设每户补助2000元,带动全县富民产业发展,努力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增强发展后劲。

四是完善产业规划,明确任务重点。召开全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推进会议,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确定在9个深度贫困乡镇落实“五个一”扶贫措施(人均饲养一头牛,种植一亩种薯、一亩大蒜,户均输转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技术明白人),在9个一般贫困乡镇落实“四个一”扶贫措施(人均种植一亩果园,饲养一头牛,户均输转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技术明白人)的工作举措,分年度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苹果产业,全县16491户贫困户栽植果园78555亩,夯实长期增收基础。马铃薯产业,为18052户贫困户种植种薯5.4万亩,实现增产增收。畜牧产业,积极引导贫困户新建畜禽养殖场(小区)512个、发展养殖大户432户,全县贫困户畜禽饲养量达到8.1万个牛单位,切实增加贫困户牧业收入。劳务产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有组织劳务输转,培训贫困劳动力7500人,开展职业能力鉴定3000人,实现劳务输转19815人,创劳务收入3.4亿元。大蒜产业,坚持“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为9367户贫困户种植大蒜14921亩,实现贫困户产业收入多元化。中药材产业,重点在关山林缘区6乡镇,由2441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7810亩,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文化旅游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新建旅游示范村4处、梯田观光园或采摘园4处、农家乐15户以上,农家乐直接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0人以上。

漳 县 积极探索“产业+”“金融+”“旅游+”“支部+”模式发展扶贫产业,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全县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加快脱贫。

一是探索推行“旅游+”扶贫模式。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大草滩镇新联村、新寺镇青瓦寺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专业示范村。大草滩镇新联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贵清山镇香桥村、新寺镇青瓦寺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兴办农家乐184家,吸纳贫困剩余劳动力就业500 人,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二是创新发展“支部+”扶贫模式。采取“支部+公司”“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电商”等方式,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发展产业、产业促进脱贫”的思路,以公司为龙头、支部为核心、基地为载体、农户为基础,成立种养殖示范基地,推动规模经营,形成产业示范链,带动发展,有效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32万亩,形成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单位142户,催生各类专业合作社285家,辐射带动贫困户3750户,人均年收入增加840元。

三是大力培育“产业+”扶贫模式。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行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发展旅游、劳务、中药材、蚕豆、草畜、沙棘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核桃、苗木、油用牡丹、无公害蔬菜、电子商务、妇女手工编织六大新型富民产业。实施“555”小蜜蜂精准扶贫工程、中蜂养殖技术示范工程和土蜂蜜品牌培育工程,新增中蜂养殖户1936户28600箱,注册蜂蜜品牌商标2个,带动820户贫困户实现户均收入1.2万元。

四是不断健全“金融+”扶贫模式。进一步完善县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改革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发挥综合效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87亿元投入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县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15亿元,发放中和农信小额贷款6761.4万元、村级互助资金贷款1015.14万元、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贷款7645.14万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000万元,扶持1000人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人均年收入增加800元。

上一条:天津市制定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工作方案
下一条:做大主导产业 厚植发展优势